近日,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》以“One-Dimensional Hybrid Metal Halide with Polymer-Like Flexible Inorganic Chains and Glass-Forming Ability”为题,在线报道了我校亚洲无码av
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非晶辐射探测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
X射线探测作为一种关键的检测技术与研究方法,在医学诊断、工业检测、科学研究及安全检查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然而,在现有研究中,金属卤化物材料受其本征“软晶格”特性制约,难以同时实现较高的探测灵敏度与良好的稳定性。此外,该类材料在阵列化集成方面仍面临较大困难,限制了其在大面阵高分辨率成像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。近年来,非晶金属卤化物材料的开发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。然而,该类材料,尤其是具有一维结构的金属卤化物,存在熔融不稳定性,导致其玻璃体系的制备至今仍鲜有成功案例。
针对上述问题,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无机链构型(角共享、边共享、面共享)的一维金属卤化物单晶材料,并系统讨论了不同构型对材料热学、力学性质的影响。值得注意的是,具有角共享无机链的4-乙氨甲基吡啶铅溴(4-EAMP)2Pb3Br10表现出类聚合物的柔性特征,这一性质为其熔融过程提供了构象自由度,使其能在70 K的宽温区间内稳定熔融,并通过快速淬冷工艺实现大面积(直径~6.5 cm)非晶玻璃的制备。非晶化的玻璃网络结构阻碍了分子内离子的迁移路径,显著提高了材料的运行稳定性;同时,优异的熔融加工性使得该材料能轻易实现与薄膜晶体管(TFT)阵列的集成。最终,基于非晶(4-EAMP)2Pb3Br10玻璃的X射线探测器实现了高达8581.7μC Gyair-1 cm-2的灵敏度和在低剂量率下的多像素快速成像。上述工作为探索新型X射线探测材料、理解有机-无机杂化固体中熔融和玻璃化的起源及其结构表现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我校亚洲无码av
硕士研究生朱雨晨为论文的第一作者,侯宇教授、杨化桂教授和杨双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。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等项目的资助。
文献链接://doi.org/10.1021/jacs.5c11135